羁縻制度的起源与早期探索,战败的三星堆人,在秦国治下如何生存

大家好,我是热带榕树,前两篇文章我们大致梳理了三星堆文明的兴衰史。 简单来说,三星堆就是古蜀国,起源于四川本土,于战国中前期为秦惠文王所灭。 其历史脉络,《史记》、《华阳国志》等文献多有记载,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。 那么当秦国占领蜀地后,遗留下来的三星堆人,又经历了什么呢? 一、局面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得从秦国取胜后,所面临的现实情况讲起。 上篇文章地缘封闭导致文明落后,三星堆人与周朝什么关系,又是如何灭亡的的结尾曾提过,秦军攻四川,完全是一次降维打击。 当时秦国已设立郡县,古蜀国还处...


大家好,我是热带榕树,前两篇文章我们大致梳理了三星堆文明的兴衰史。

简单来说,三星堆就是古蜀国,起源于四川本土,于战国中前期为秦惠文王所灭。

其历史脉络,《史记》、《华阳国志》等文献多有记载,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。

那么当秦国占领蜀地后,遗留下来的三星堆人,又经历了什么呢?

一、局面

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得从秦国取胜后,所面临的现实情况讲起。

上篇文章地缘封闭导致文明落后,三星堆人与周朝什么关系,又是如何灭亡的的结尾曾提过,秦军攻四川,完全是一次降维打击。

当时秦国已设立郡县,古蜀国还处于早期分封制时代,秦国已是铁犁牛耕,古蜀国的生产工具仍以铜器为主。

所以战争的结果是完全没有悬念的。

根据《华阳国志》记载,惠王九年秋战斗打响,冬十月,平蜀,蜀王、太子以及相国等重臣,全部死于白鹿山。

整场军事行动,效率堪比近现代闪电战。

速战速决当然是好事,即减少了军费开支,又最大限度保护了占领区物质财富。

不过所谓“有得必有失”,秦国获胜后所面临的麻烦,也来源于此。

作战时间如此短暂,可以预见,蜀地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,肯定会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下来。

更糟糕的就是,上篇文章曾讲过,古蜀国是一个分封制国家。

而分封制的典型特征,就是组织架构自下而上搭建,土地、人口、财源在亲友故旧中层层分配。

这种情况下,国君不享有绝对权力,干掉他一个人,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。

中枢瘫痪了,地方仍保有完整的军事行政架构,组织动员完全不会有任何障碍。

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,秦军一举攻灭古蜀国的辉煌胜利,有点类似于击败周天子的犬戎。

如果没有后续措施,马上就会有地方实力派诸侯,跑出来“尊王攘夷”。

就算秦军很能打,击溃所有诸侯,接下来还可能会碰到一堆有钱、有兵、有地盘的卿大夫。

到时候别说是将四川建立成稳固的大后方了,能不能从战争泥潭抽身,都得两说。

所以,正面战场的胜利,对秦国来说并不是结束,而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
这点《华阳国志》有明确记载,即战争结束后,蜀地仍然:

“戎伯尚强。”

此时如何对古蜀国遗民进行安抚善后,已经成为了秦帝国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考验。

二、并存

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,我曾经剖析过一种历史现象。

分封制时代,华夏诸邦的扩张,似乎从来没遇到过游击战的问题。

基本上正面战场打赢了那就是赢了,封邦建国后,这块地盘就算是周礼世界的一部分了。

然而到了郡县制时代,各类文献中有关治安战的记载,一下子就多了起来。

不管是秦始皇征岭南,还是汉武帝平西南夷,都会迅速取胜后,面对本地部落长期的低烈度袭击。

其中缘由,之前的视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,本文不多叙述,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查看华夏由分封改为郡县,西方由封建制转向自由平等,是历史的进步吗。

总而言之,如果当时秦国仍是一个分封制国家,那么在攻占蜀地后,后续治理是完全不成问题的。

按照传统流程,秦人会在四川地区,按实际需求分封公室子弟。

这些公室子弟会以多种方式,一般是联姻,通过迎娶古蜀国诸侯、卿大夫们的女儿,来稳固自身的地位。

接下来,他们生下的继承人同时拥有双方血脉,几代人之后,大家就是一家人了。

这个过程中,周礼文化、先进技术也会慢慢扩散开来。

最终,封君们在蜀地建立的新邦国,会以契约的方式维持对秦国本土的效忠。

旧的模式十分成熟,可惜的是,此时秦国已完成了商鞅变法,然后原来的那一套就彻底行不通了。

因为郡县制讲究的是编户齐民,君主派官僚直接管理地方。

而想要做到这一点,前提条件就是要把那些拥有封邑、军队的旧贵族们统统打垮。

类似于古蜀国遗留的诸侯、卿大夫们,以前可能还会成为合作、安抚的对象。

商鞅变法后,他们就只能成为帝国统治道路上,必须扫除的障碍了。

当然,是否扫除是一个问题,有没有能力扫除,又是另一个问题了。

从现存的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,秦惠文王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时,还是非常小心谨慎的。

按照《华阳国志》的说法,由于“戎伯尚强”,秦人首先选择了移民,即:

“乃移秦民万家实之。”

当时秦国虽然实行小家庭制度,但推算下来,万家,至少也得有四五万人。

这还只是第一批开拓者,《汉书》又记载,后来咸阳规定:

“有罪,迁徙之于蜀汉。

被流放者中比较著名的,有吕不韦及其家人,还有《史记》中提到地方豪强,如:

“蜀卓氏之先,赵人也,秦破赵,迁卓氏。程郑,山东迁虏也。”

由此可见,对四川的移民是秦国贯彻始终的国策,直到统一天下前还在不断执行。

有了移民,当然就能在部分区域内,先执行郡县制了。

这就是《华阳国志》中提到的:

“以张若为蜀国守。”

那么古蜀国残余的地方势力怎么办呢?办法就是先维持现状。

从这里可以看出来,秦惠文王一时间确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好,毕竟这种状况没有先例可循。于是《史记》记载:

“贬蜀王更号为侯,而使陈壮为相。”

相当于仍然保留古蜀国原有组织架构,蜀王改称蜀侯,相国由秦人官僚担任。

史料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,蜀侯和相国的职权范围,但从政治逻辑上讲,相国扮演的,应当是类似监军的角色。

看上去是不是有些熟悉?像不像汉高祖刘邦创立的郡国并行制?

那么按照道理,秦国是不是就能迅速稳定蜀地形势了?或者说至少能享受两三代人的和平了?

三、羁縻政策

事实恰好相反,秦惠文王十四年,古蜀国灭亡仅仅六年,帝国同时发生了好几件大事,首先是秦军击楚,攻取召陵。

然后是秦王去世,再之后就是蜀地爆发的大规模叛乱。

即便先秦史料惜字如金,我们也完全可以体会当时帝国形势之严峻。《史记》曰:

“丹犁臣,蜀相壮杀蜀侯来降,诛蜀相壮。”

《华阳国志》又记载:

“陈壮反,杀蜀侯通国,秦谴庶长甘茂、张仪、司马错复伐蜀,诛陈壮。”

啥意思呢?首先,可以明确的是,秦国分封的蜀侯,以及派过去当监军的相国,都反了。

这里的重点,在于《史记》里的那句“杀蜀侯来降”。

毕竟相国陈壮要是没造反,那就不存在投降的问题,干掉蜀侯那叫平叛。

其次蜀侯肯定也参与了反秦阴谋,不然他就算被砍了也不能成为陈壮投降的筹码。

综上所述当时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,秦国大军远征楚国,国内空虚,恰逢国君去世,咸阳一时间十分混乱。

长期以来蠢蠢欲动的古蜀国遗老遗少,不知用什么办法收买了秦国监军,趁机突然起事!

紧接着,蜀侯与相国陈壮,又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,最终蜀侯被杀。

这也从侧面证明了,秦国虽然保留了古蜀国原有的组织架构,但相国显然握有更大的权力。

否则作为外来官僚的陈壮,肯定是斗不过蜀侯的。

那么事情到了这一步,《华阳国志》中的“复伐蜀,诛陈壮”又是怎么回事呢?

虽然史料中缺乏详细记载,但从政治逻辑角度看,相国陈壮很可能是想割据一方。

战国时期,分封制仍十分流行,投降不一定非得交出兵马地盘。

接受国君册封,做一个地方上有封邑的实权派诸侯,也是很常见且合理的,然后才有的秦军第二次攻克蜀地的战争。

最后再提一下丹犁,根据《史记地名族名词典》,丹犁为西南的一个部族名。

由此可见,这场蜀地叛乱,规模与范围都是很惊人的。

叛军从成都核心区,一直蔓延到西南地区,以至于秦国必须从关中本土调兵,才能取胜。

战争结束后,秦国出于种种考虑,仍维持原有制度,立蜀侯惲。然后《史记》记载,秦昭襄王六年:

“蜀侯惲反,司马错定蜀。”

秦国再立蜀侯绾,过了几年:

“疑蜀侯绾反,王复诛之,但置蜀守。”

看到这里,大家是否感到奇怪?为什么刘邦的郡国并行可以成功,秦国的不行?

这里阐述一下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

虽然史料缺乏记载,但我认为,秦国所立的三个蜀侯,应该不是秦国公室子弟,而是古蜀国王室成员。

因为商鞅变法的核心之一,就是打击公族势力。

虽说秦国统一天下前,史料中仍有零星的,公族子弟受封的记载。

但他们在秦帝国的舞台上,从来都是比较靠边的。

你很难想象,高度迷恋郡县制的秦人会把一个公子分封在幅员辽阔,有帝王之资,还人心未附的蜀地。

而不分封自己宗族里的亲戚,就只能扶持古蜀国原有的王室成员。

他们当然不会对秦国有什么忠诚度,有机会肯定是要作乱的。

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些旁证,例如《战国策》和《史记》里,有“蜀主更号”、“蜀王更号”的记载。

似乎是在暗示,秦蜀侯非公室子弟,当然由于史料匮乏,现在也不能百分百确定。

不过无论如何,到此为止,秦国对蜀地的统治,由分封、郡县并存,彻底改为了郡县制。

那么回到本文最初的论点,那些古蜀国的遗老遗少怎么办?

办法就是不管他们,有条件的地方,比如繁荣富裕的成都平原,先把郡县搞起来。

远方地势险峻,偏远难治的地区,只要不闹事,愿意承认秦国,就由他们去。

这就是羁縻制度的起源,郡县取代分封使得军事扩张举步维艰,为了解决矛盾,秦帝国又在实践中发明了羁縻。

所以大家可以发现,蜀地虽然在历朝历代,都被认为是天府之国,帝王之资。

但是无论汉唐,乃至宋明,甚至到了近代都有大量地方土司,其源头就在于此。

参考资料:

《史记》

《汉书》

《战国策》

《华阳国志》

《史记地名族名词典》

蜀地华阳国志陈壮秦国蜀侯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相关资讯